栏目导航
温卡华
姓名:温卡华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温卡华,男,壮族,1955年10月生,广西陆川人,法学博士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、北海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。1972年在广西省陆川县大桥公社1975年在铁道部柳州铁路局南宁分局房建段工人1980考入广西师范学院政教系就读;1984年起任广西师范学院助教、整党办公室秘书、团委书记;1987年起任共青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常委、学校部部长、组织部部长、区委副书记、组织部部长;1993年起任共青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副书记(主持工作)、区委书记(1994.5-1996.6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在职法学硕士;1996.9-1999.6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在职法学博士);1997.12-1998.12共青团中央公派美国学习;1998--2000年广西梧州市委副书记(正厅级)(1996-1999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学习,获法学博士学位)2000--2003年广西北海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--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,北海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(其间:2005--2006年在中央党校进修部进修一班<第38期>B班学习)2006--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,北海市委书记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七届委员,第八、九届委员、常委,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委员。
陈大庆
姓名:陈大庆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字养浩。追赠陆军一级上将。1905年出生于江西崇义县横水乡麻土村茶栅背。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。是年11月底毕业后,陈大庆被分派到何应钦教导第一团任排长。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,陈随刘峙第二师进入湖南。1928年夏北伐结束后,陈调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担任中队长。1930年5月,中原大战爆发。军校成立教导师,汤恩伯由该校大队长升为第二师第一旅旅长,陈任该旅营长。后来,陈随汤参加对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“围剿”及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“围剿”。1932年,陈大庆被提升为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七旅三五四团团长。1933年底,陈奉命镇压十九路军。次年春又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“围剿”。1935年冬升为旅长。1937年11月,陈大庆又升任第八十五军第四师师长。从1938年3月起,陈先后参加台儿庄战役、鄂北、豫南战役。1940年,国民党设立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总部,扩大军队编制,陈擢升新编第二军军长。旋改为第二十九军军长。1943年,陈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。1944年,陈大庆出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,兼苏鲁豫皖边区副总司令及边区党政分会秘书长。1945年3月8日,陈被授予陆军中将。抗战胜利后,陈大庆被派往接收台湾。1946年6月,全国内战爆发后,陈调回大陆,相继担任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首都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官、衢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。1948年冬,陈改任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官兼淞沪警备司令,襄助汤恩伯负责坚守上海。1949年4月,南京解放后,陈大庆奉蒋介石之命,将上海中央银行的近百万两黄金和白银全部运往台湾。是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,陈大庆去了台湾。1950年,陈大庆出任国民党“改革委员会”南方执行部委员、主任委员兼军事组组长。同年9月,他到香港活动,被英国警察逮捕,后被释放。1952年任“总统府”资料室副主任。1954年10月出任“国家安全局”副局长。1959年,郑介民病死,陈继任局长。1960年7月,陈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。1962年,陈大庆出任“台湾警备司令”。1964年兼军管区司令。1967年6月,陈任陆军总司令。1969年4月,他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。1969年6月,陈被委为“台湾省主席”。1972年5月,蒋经国正式组阁,陈任“国防部长”。1973年8月22日,陈大庆因病在台北去世。同年,蒋介石追晋陈大庆为陆军一级上将。
谢晋元
姓名:谢晋元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(1904—1941)国民党抗日将领。广东镇平(今蕉岭人)。字中民。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。次年毕业后参加北伐,历任国民党军排长、连长、营长等职。1937年驻防上海,任国民党军八十八师第二六二旅参谋主任兼五二四团中校副团长。“八一三”事变后,率800名官兵坚守四行仓库,与日军血战,击退日军多次进攻。后奉命退入公共租界,武器被租界当局收徼,人被软禁。曾拒绝日军的多方威胁利诱。1941年4月24日被叛兵刺杀。
谢非
姓名:谢非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广东陆丰人。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中共陆丰县委宣传部部长、书记,陆丰县副县长,中共中央中南局政委研究室研究员,广东省文教办公室副主任,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主任、省委书记处书记、省委副书记、省委书记。是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、第十三届中央委员,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。
黄药眠
姓名:黄药眠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黄药眠广东梅县人。中共党员、民盟成员。1925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英语系。历任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助理编辑兼暨南大学附中教师,上海华南大学、上海艺术大学教师,1929年党组织派其出国,在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,1933年回国,任中国共青团中央局宣传部长,1934年被捕,由八路军办事处保释出狱,任武汉国新社编辑,皖南事变后,撤退到香港,与杨刚、乔冠华等人组织国际宣传运动,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。中国文联副秘书长,民盟中央宣传部长。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。著有诗集《黄花岗上》、《英雄颂》,论文集《战斗者的诗人》、《论约瑟夫的外套》、《沉思集》、《迎新集》、《批判集》,散文集《黑海——美丽的黑海》,小说集《暗影》、《再见》,回忆录《动荡,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》,长诗《悼念》等。
丁锦堂
姓名:丁锦堂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 关键词:咸丰 鬼子 王 于英 满怀 王奎 帝舜 垂帘听政 黄倬 全庆 武进 丁锦 帝尧 光绪帝 科尔 道光 光绪 庞钟璐 潘祖荫 中丁 王可 翁同 马恩 同治帝 王林 黄菊 
个人简介:丁锦堂,字笏初,福建上杭人,生卒年不详。清同治十年(1871年)辛未科武举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,授一等侍卫。该榜榜眼是王可相,直隶元城人;探花是佟在田,直隶天津人;均授二等侍卫。礼部左侍郎黄倬知此次武举。刑部尚书庞钟璐为该科武会试正考官,户部左侍郎潘祖荫为副考官。王可相是会元。殿赐丁锦堂等92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。在丁锦堂考取状元前二年,由于英、法侵略军连年人侵我国,武举子对洋鬼子十分憎恨。同治八年,在安庆,就发生了武举王奎甲率武考生聚集众人拆洋教堂,拽翻洋轿之事,教训了一下洋教士。丁锦堂满怀报国之志,先参加乡试中举,同治十年武科会考时,又以第六名呈进。此时同治帝已经16岁了,行将亲政,但是他既不愿意读书,也不看重作皇帝的责任。传说同治帝师傅教皇帝读“曰若稽古帝尧,曰若稽古帝舜”时,他将所有“帝”字都读成“屁”字。当时翁同稣是皇帝的师傅,在向两宫太后回复小皇帝学习情况时也说他“见书即怕”。在未亲政之前,宫中诸事全凭垂帘听政的皇太后。十月戊午初一,御试中式的武举子王可相等120人于太和殿前。该科武会试双探花主考。正考官是刑部尚书、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文科举探花庞钟璐。副考官是户部左侍郎,咸丰二年壬子科的文探花潘祖荫。庚申,派醇郡工科尔沁、博多勒噶台亲王伯彦讷漠祜、正红旗汉军都统全庆,校阅中式武举马步射技勇。辛酉,皇帝御养心殿引见中式武举,亲定甲乙。丁锦堂按部就班地在考官挑选下过关“斩将”,脱颖而出,在呈进的10名武进士中丁锦堂排在第6。而后还是凭本领被钦点拔为武状元。丁锦堂被钦点状元及第后,同治帝御赐他武状元盔甲,允准内廷行走。同治帝婚庆大典,又赏他黄马褂,恩赐他御前骑马,恩宠有加。光绪帝登极继位不久,恩赐丁锦堂晋升,授振威将军,出任南澳游击,署理总镇。以后官升至广西郁林营参将。
陈奇涵
姓名:陈奇涵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 关键词:关中 黄菊 
个人简介:(1897—1981)江西兴国人。1919年入韶关滇军讲武堂分校学习。曾任滇军代营长。1925年入黄埔军校,任政治大队长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7年任南昌军官教育团参谋长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教导团团长,红三军、红四军参谋长、红一军团参谋长,江西军区参谋长,教导师参谋长、军委随营学校校长,红十五军团参谋长。参加长征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中央军委教育局局长,绥德警备区司令员,关中警备区司令员,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戌司令,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、抗大教育长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冀察热辽军区、东满军区副司令员,辽宁军区司令员,东北军区参谋长。建国后,任江西军区司令员,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,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。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。是第一、二、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,第三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,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,第九、十、十一届中央委员。1981年9月在北京病逝。
李远哲
姓名:李远哲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李远哲简介李远哲(YuanTsehLee)1936年11月29日生于台湾新竹,他的父亲是一名画家。李远哲1959年台湾大学毕业后到新竹清华大学读研究生,获得硕士学位。1962年赴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,1965年获博士学位。后到哈佛大学化学系随赫施巴赫(D.Herschbach)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。1968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教,1971年任副教授,1973年任教授。1974年后在柏克利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,同时担任劳伦斯·柏克利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。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。1980年当选为台湾“中央研究院”院士。1994年回台湾任台北“中央研究院”院长。李远哲曾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,在台湾地区“选举”中的关键时刻帮助陈水扁获得“选举”胜利,而且经常通过媒体与陈水扁当局就个别问题进行唱和,因此台湾媒体评价其为绿营人士。对于2008年中国国民党在台“立法院”大胜四分之三个议席,李远哲摇身变成鼓吹“一党独大之弊端”的号手,认为中国国民党如果在“总统”选举中再度获胜,将会垄断行政和立法权,走回”独裁“老路。李远哲的说法与民进党2008年“总统”参选人谢长廷的口号相唱和,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马英九当选减分。李远哲目前为中央研究院、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、美国国家科学院,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等之院士。科学贡献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、彼得·德拜物理化学奖、美源都的劳伦斯奖、美国国家科学奖、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。此外,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、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、荣誉教授、荣誉讲座、杰出校友、杰出学人等荣誉名衔数十项。并发表科学著作两百多篇。同时也参与国际学术团体、美国联邦政府、加州州政府、加州大学和一些私人学术组织中各种委员会咨询工作。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,在化学动力学、动态学、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。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,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,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硷金属的反应,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(D.R.Herschbach)教授共同研究创造,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。此后十多年中,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,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。他所设计的“分子束碰撞器”和“离子束碰撞器”,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,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,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,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。李远哲在1986年与哈佛大学Herschebach博士及多伦多大学JohnPolany博士同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传出后,他本人和华人学术界,以及他任教的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师生都很兴奋,纷纷向他表示祝贺,赞扬他刻苦勤奋的钻研精神。李远哲15日下午在旧金山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,对他获奖表示“兴奋、惊讶、意外”。尽管李远哲在政治立场上亲绿,但还是对推动海峡两岸的科研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。他除担任台湾“中央研究院”院士之外,还协助台湾“中央研究院”原子分子研究所设计、安装一部分子束碰撞仪器,预定年底完成。十多年来,他一直与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,并帮助中科大化学系开展起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工作。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、上海复旦大学授予他荣誉教授头衔。他还指导大连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化学研究所建立了三套分子束装置。年历1936年出生于新竹,父亲为知名画家李泽藩先生1943年入新竹小学1949年入新竹中学1955年考入台大化工系,次年随及转入化学系1958年入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化学组硕士班,指导教授为兵口博先生1961年留清华担任助教一年1962年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追随Manan先生1966年在哈佛从事博士后研究,指导教授为Herschebach先生196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(其间于1972年返台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半学年)1974年转任加州柏克莱分校教授1979年获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数理组第十三届院士1986年获美国最高荣誉国家科学奖章1986年与哈佛大学Herschebach博士及多伦多大学JohnPolany博士同获诺贝尔化学奖1993年受推荐接任为中央研究院院长1995年主持教改会
孙中山
姓名:孙中山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(1866—1925)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。名文,字德明,号逸仙。1897年在日本流亡时,化名中山僬,后来即以中山为名。广东省香山县(今中山县)翠亨村人。贫苦农民家庭出身。幼时即向往太平天国革命,以“洪秀全第二”自诩。1878年随母亲到檀香山,就读英美教会学校。1884—1885年中法战争失败,深深刺激了孙中山,他更加痛恨腐败投降的清政府。1887年10月,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,深得英国教师康德黎的器重。1890年,他上书在乡的清朝官僚郑藻如,提出效法西方兴农桑,禁鸦片和普及教育的建议,请求这位曾任驻外使臣的人支持。1892年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、广州行医。1894年赴天津上书李鸿章,提出“人能尽其才,地能尽其利,物能尽其用,货能畅其流”的变法自强主张,遭拒绝,遂赴檀香山,创立兴中会,提出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创立合众政府”的民主革命主张。次年在香港设立总部,并积极组织广州武装起义,事泄而败,逃往日本,奔波于欧、美及南洋各地,宣传革命,发展组织和考察资本主义社会。1896年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诱捕,经其老师英人康德黎等帮助脱险。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,组织惠州(今惠阳)三洲田起义,失败后又奔走国外,在欧洲留学生中组织革命力量,并同保皇派进行斗争。1905年领导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,被推为总理;确定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建立民国,平均地权”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,后被阐发为“民族、民权、民生”“三民主义”学说;创办《民报》,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卖国,批判改良派的反动谬论。在国内和海外华侨中发展革命组织,多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,各省纷纷响应。12月29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。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。后因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,2月13日被迫辞去大总统职。8月,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,被推为理事长。1913年,他领导讨伐袁世凯的“二次革命”。1914年在日本组织建中华革命党,继续举起讨袁护国的旗帜。1917年领导了护法运动,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,被选为大元帅。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。1921年担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。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,被迫回到上海。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,决定改组国民党。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,确定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三大政策,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,建立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,成立黄埔军校。同年11月,抱病北上,提出“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”两大号召,与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。1925年3月12日因积劳病剧于北京逝世。遗著编为《中山全书》或《总理全集》多种。
吴奈温
姓名:吴奈温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 关键词:吴拉吞 昂山 吴努 任建 吴拉 于敏 加拉 吴仪 苏童 德钦 任民 吴振 吴埃哥 席政 吴振宇 
个人简介:(,1911—)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中央委员会主席,前总统。原名德钦秀貌。1911年5月14日生于卑谬县榜地镇。1931年仰光大学肄业。1932年参加我缅人党(德钦党),投入争取民族独立的反帝斗争。1939年参加缅甸人民革命党,并当选为中央委员。1941年随昂山将军赴日本学习军事,为“三十志士之一”,同年底和昂山在泰缅边境创立缅甸独立军,任参谋长兼第二营营长。1942年2月任独立军第二师师长、国防军第一营营长。1943年8月任国民军总参谋长。1945年退出缅甸人民党,同年3月27日全国爆发抗日总起义时,任指挥对日作战的第二区(伊洛瓦底江三角州东部)司令。1945年12月任国防军缅族第四营副营长,1947年8月任营长。1948年6月任缅北军区司令,同年8月任国防军副总参谋长,后任副总司令,1949年2月任总司令。1949年4月—1950年任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和内政部长。1950年9月辞去政府职务,专任国防军总司令。1956年升上将,任国防军总参谋长。1958年9月发动政变,推翻吴努政府,同年10月—1960年4月任总理兼国防部长。1962年3月再次发动政变,成立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和革命政府,任委员会主席、政府部长会议主席兼国防部长和国防军总参谋长,同年任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中央组织委员会主席、中央党纪委员会主席。1971年7月起任纲领党中央委员会主席。1972年4月辞去军职,专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总理,并称“吴奈温”。1974年3月革命委员会解散、新政府成立后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和总统。1981年11月辞去国务委员会主席和总统职务,专任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。1955—1985年十二次访问中国。1960年1月来中国签订了缅中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、缅中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。吴拉吞(,1927—)缅甸国务委员会委员,前建筑部长。1944年就读于敏加拉洞军事学校。1946年入伍。历任连长、营长、缅东军区副司令、第八十八师副师长、缅西军区司令、缅西北军区司令和军需署署长等职,为准将。1978年3月—1985年11月任建筑部长。1981年退役。1985年8月当选为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,同年11月起任国务委员会委员。1984年访问中国。吴拉瑞(,1924—)缅甸外交部副部长。仰光大学毕业,获商学士学位。1943年入伍。曾赴印度陆军参谋学院深造,回国后在军队中任职,1972年升中校。后任公司总经理、合作社部司长等职。1978年起历任驻美国、苏联大使及教育部副部长。1981年兼任缅甸工人协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。1983年7月起任外交部副部长。1984年访问中国。吴埃哥(,921—)缅甸副总统,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总书记。1921年9月19日生于勃生。学生时期参加过反英运动。1942年参加缅甸国防军。历任营长、勃固县安全行政委员会主席、第八十八师师长、战略指导部部长等职。1973年起历任东北军区、西南军区和仰光军区司令。1976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军副总参谋长(陆军)。1981年8月起任纲领党总书记,同年9月当选为国务委员会秘书。1985年11月起任副总统。吴振宇(,1917—)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力量部长。次帅。生于咸镜南道北青。1933年参加抗日游击队。1954年任朝鲜人民军第三师师长。1956年当选为劳动党候补中央委员。1957—1960年历任人民军军长、空军参谋长和第一集团军司令。1961年9月当选为劳动党中央委员。1962年起为最高人民会议议员。1963—1967年任民族保卫省副相。1964年升大将。1966年10月当选为劳动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候补委员。1967—1969年任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。1969—1979年任人民军总参谋长。1970年7月当选为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,同年11月当选为劳动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书记。1972年12月当选为中央人民委员会委员、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。1976年5月起任人民武装力量部长。1979年兼任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。1980年10月任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。1985年4月升次帅。1970年以来多次访问中国。